[福建]着力打造核心港区 优化重组 攥指成拳

时间:2015-11-03 |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核心港区加快形成,港口功能结构不断优化,港航龙头引领凸显,码头大型化、航道深水化趋势明显……经过整合重组的“收兵布阵”,“十二五”以来,福建省港航事业快速发展,港口规模和水平、对外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改革管理体制 整合港航企业

  福建省深水岸线资源丰富,且岸线临近国际主航道。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较长时期内福建港口发展明显滞后,6个沿海设区市均提出“以港兴市”,港口开发无序,分工不明确,“多小散弱”问题突出,港口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管理缺位等问题曾遭多方诟病。

  自2006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尝试对全省沿海港口资源进行整合,旨在强化对全省港口的统筹协调,优化布局,提升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从厦门湾整合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2006年率先对厦门湾内的漳州和厦门市行政区划的8个港区合并组成新的厦门港;2008年实现湄洲湾南北岸港口整合;2010年和2011年先后实现厦门港与漳州港、福州港与宁德港全面整合。

  经过历次整合,福建港口发展逐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原有的“一湾两港、多头管理”问题得以消除,省级港航部门对港口资源的统筹协调能力得到加强,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格局。在布局上,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厦门港海沧港区和福州港江阴港区,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罗源湾可门港区和湄洲湾北岸港区,以临港工业为依托、液体散货运输为主的湄洲湾南岸港区、漳州古雷港区的“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初具规模,港口规模大幅扩大。

  与此同时,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福建通过政策引导支持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和厦门港务集团两大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进一步确立在全省港口散货、集装箱业务中的主导地位。全省航运企业资源也随之开始整合。

  整合的过程,是对全省港口资源的一次强筋健骨式的优化组合,努力促进合理分工,推进错位发展,形成统一对外平台。据介绍,整合工作推进的几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按照“高强度开发,低速度扩张”和集中力量打造“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的港口建设思路,福建省逐步实现了对港口资源的统一、连片规划、建设和管理。

  通过一体化整合,港口名称、机构、规划、建设、港政、航政、引航、调度等实现“八统一”, 沿海125个港湾、27个港区调整集中,形成与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等产业集中区域相衔接的港口布局,并在港口群内部形成“功能互补、优势共享”格局。

  整合过程中,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港口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7项政策,有效激发了港口企业建设码头和拓展腹地的热情,推动了沿海港口经济迅速发展。

  优化重组 攥指成拳

  伴随整合之路的“十二五”期,是福建省港航事业快速发展期,沿海港口规模和水平、竞争实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统计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全省完成港航建设投资510亿元,比“十一五”期和“十五”期投资总和多114亿元,沿海港口建设每年投资均超过100亿元;新增港口生产性泊位7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9个;至2015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能力5.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700万标箱,“十二五”期新增货物吞吐能力约1.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40万标箱。

  各类要素向“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集聚,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58%集中在核心港区。核心港区完成的港口投资占全省港口投资的七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港区逐步形成,实现从“多小散弱”向集中连片转化。

  “十二五”以来,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0%,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将分别完成5.2亿吨和1330万标箱。核心港区货物吞吐量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

  出省铁路通道达到7个,沿海港口内联外拓作用不断增强。外省大宗货物通过福建港口“水水中转”业务发展迅速,年均增长超过25%,港口腹地拓展到赣、粤北、浙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省份。港口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临港产业快速发展,对台运输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港口和航运企业的整合也取得实效,厦门港务集团、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展望未来的发展,几大战略叠加,发展机遇难得。

  “我们将借力‘海丝核心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契机,进一步强化全省港口分工和功能调整,推动形成干线港、支线港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互联互通的港口发展新局面。”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梁金焰说。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