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情真话渡江

时间:2024-04-22 | 来源:《世纪风采》2024年第4期

在江苏泰州地区档案馆、纪念馆内,珍藏着大批重要的渡江支前史料,它们见证着泰州人民渡江支前的光辉历史。75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东集团在泰州沿江地带集结渡江,渡江战役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泰州人民群策群力、踊跃支前,作出了重要贡献。75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时代潮头,回望历史,感受军民情深,汲取奋进力量。

东线渡江在泰州

1949年3月下旬,渡江战役总前委依据中央军委指示,围绕国民党军江防部署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指出:第三野战军第8、10兵团及苏北军区3个警备旅共35万人组成东集团,由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如皋县张黄港至江都县三江营之间实施渡江。泰州沿江岸线由此成为东集团主要渡江区域。渡江战役期间,东集团共5个军约30万人在泰州沿江一线集结渡江。这5个军均顺利渡江,完成解放江阴、扬中等重要任务。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泰州人民毁家纾难、无私奉献,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提供有力保障。1949年1月,华中一地委、二地委召开县委书记联席会议,深入分析形势,作出“以支前为中心,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江南和全中国”的部署。由此,泰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轰轰烈烈的支前工作。

泰州地区渡江支前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接待好驻军,保证驻军和过境部队安置、驻扎、补给;二是准备渡江用的大批粮草物资;三要准备好运送解放军过江的船只,组织船民、渔民帮助部队开展水上生活、作战训练。

重任在肩的同时,泰州人民还面临重重困难。刚获解放的泰州各地,民力贫弱,物价飞涨。国民党军封锁长江,惑众破坏,频繁轰炸,妄图阻挠解放军渡江。《泰州市委入城以来三个月总结报告》记载了城内匪特活动情况:“中统军统均有分区性机构在泰,因此,泰州是国民党特务的指挥领导中心……”与此同时,泰州人民刚刚经历淮海战役支前,又遭遇春荒,还经常受到国民党军滋扰。众多支前总结、报告中都有关于泰州地区灾情和敌情的记载。如《1949年5月30日泰兴支前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写道:“一是天灾,泰兴县几个区3000户断炊,2万多人口急待救济……;二是蒋灾,梯青区两个乡被国民党军烧掉房子103间,抢去粮食11242斤,生油7259斤。”

陷于敌扰、春荒带来的困境,要完成30万大军的粮草供给,船舶、物资筹集,交通抢修等任务,泰州人民面临巨大挑战。

粮草先行支前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总前委会议对渡江作战问题讨论的意见》第七款指出,“粮食,是最困难的问题”。彼时,华中一分区又称泰州行政区,辖泰州、泰兴、泰县、靖泰(今靖江)以及东台、台北(今大丰)、海安、如皋等7县1市。为了不让进驻的一名战士“少吃一顿饭”,分区专员黄云祥号召大家,当年陕北人民为了支援红军、八路军,宁可自己吃山芋叶和野草,也把粮食拿出来做军粮,华中一分区的干部、群众就要学习这种奉献精神来支援大军渡江。

泰州人民克服日益严重的春荒,按照一分区部署,在1949年2月连续4次开展“扩(扩大增收对象范围)、借(向群众借粮)、献(鼓励群众献粮)”筹粮运动,集中筹集粮食以及柴草、副食品,千方百计保证渡江大军和支前民工的粮草供给。

靖江渡江支前档案很好地反映了该地区贯彻一分区部署的决心和行动。1948年底,靖江已完成预借公粮任务401万斤;1949年2月,一分区支援大军渡江司令部又下达了350万斤大米的征集任务,靖江用10天时间全部完成,其中包括老百姓过年都舍不得吃的米糏、年糕近10万斤。次月,一地委和支前司令部再次向靖江追加300万斤的筹粮任务,靖江也是如期圆满完成。许多农民宁愿自己挨饿,用野菜、树皮甚至“观音粉”充饥,也要把家中最好的粮食捐出来。

泰县溪北乡小学教师周古平,积极响应地方党政组织的筹粮号召,毅然推迟婚期,将准备用于娶亲宴请的粮食借出来支援渡江,表示“等把蒋匪消灭掉,再结婚”。泰兴黄桥一位年过花甲、身患重病的老奶奶,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省下40斤口粮支援前线。

在筹集粮食的同时,泰州还组织大量人力加工、转运粮食。各地增设多处粮草供应机构,还专门设立了随军粮草供应站,以最快的速度调运粮草,保证供应。各大米厂开足马力,如陀螺一般昼夜不停地轧米磨面。泰州泰来面粉厂每日生产面粉12万斤,相当于120家磨坊10天的产量。许多村庄男女老少齐上阵,甚至用土磨子和舂臼把“毛粮”加工成“精粮”,全力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渡江支前中,泰州地区为解放军筹集粮食2400多万斤,加工粮食5000多万斤,供应调运马料106万斤,马草、炊草8200多万斤,实现了部队前进到哪里,粮草就供应到哪里。

水陆交通力保障

渡江大军在泰州沿江地区作战,交通保障十分关键。不只是步兵行进,大量武器装备运输等,都需要一定的交通条件。为此,1949年2月15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在《关于我军南渡的支前计划》中特别提到了路桥问题,要求“道路及交通破坏者必须大力修复,完好者必须保持畅通”。

按照华东支前委员会的上述计划,靖江方面花了1个月时间,新筑了跨界河两岸全长50多公里的公路,修复了靖江至泰兴、靖城至张黄港、季家市至靖城公路100多公里,修筑了四仙镇至七圩港、唐大圩至新桥口、广陵镇至靖城、药师庵到六助港等7条支线公路150多公里,还在长江北岸修筑“阵地公路”30多公里。

泰州白马庙是三野渡江作战指挥中心,但当时白马庙的对外交通,只有能推独轮车的羊肠小道。3月底至4月初,三野司令部入驻前夕,上级要求3天内修好泰州城区到白马庙长达10公里的公路以及3座桥梁。时间紧迫,又遭遇清明时节的多雨天气,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泰州市市长张岳侯坐镇工地,现场指挥,沿线广大干部群众冒雨上阵,分段包干,最终仅用两天半时间就完成筑路、建桥任务。

为保证内河粮草物资顺利运输和渡江船只通行入江,泰县、泰兴两县于3月下旬动员3万民工,奋战9天时间,疏通了蒋垛至黄桥长15公里的姜黄河淤塞段。3月的泰州通南地区异常清冷,广大民工不畏严寒,赤着脚甚至打着赤膊,站在冰凉的河水里撩浅、清淤。不仅白天干,晚上也点着火把加班加点;不仅有男民工,很多妇女也加入民工队伍,参加挑泥,仅泰兴梯青区的妇女就出工2000多人。

渡江支前中,泰州地区共修建公路660公里,修建桥梁128座,疏通河道近50公里,架设电话线近670公里。此外,还出动手推独轮车1.88万辆,组织挑子5.02万副,为渡江大军在陆地上运送粮食、草料、武器、弹药等;调配担架5987副、担架民工1万多人,随渡江大军转运伤病员。

就这样,泰州人民以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不言疲倦的干劲,保证公路、桥梁迅速建成通车,河道如期通航,为解放大军按时开拔、顺利渡江做好了充分准备。

我送亲人过大江

船只和船工,是渡江的先决条件。三野8兵团23军军长陶勇说:“过江全靠船,船是命根子。”这句话,道出了渡江战役与其他战役的根本区别,也是渡江支前与其他战役支前最大的不同。国民党军队从长江北岸溃退时,曾大量收缴船只,拉到长江南岸,或封存或销毁,以阻止解放军渡江。1949年2月,国民党当局还制定了《江面交通管制法》,要求长江两岸的渡船,入夜后一律停渡,且渡船必须停泊在南岸被管制的渡口;停泊在南岸河汊里的木排,一律冻结,不准出江。

对渡江支前来说,如何组织数量充足、功能适用的船只,把部队、骡马、物资、弹药送往江南,成为前所未有的挑战。2月13日,华中工委在《关于渡江作战支前工作的指示》中要求,“设置渡江船只管理局,专负训练渡江船只事宜。渡江船只应与运粮船只分开,渡江船只要是最好的”。是月25日至27日,苏北渡江支前准备委员会在泰州召开扩大会议,要求泰州行政区除筹集一般船只外,还要筹集300艘5000斤以上载重、设施齐备的船只,以运送部队。

船只是老百姓的个人财产,既是运输、捕鱼的生产资料,也往往是他们的栖身之所。把自己的船拿出来,并且冒着生命危险上前线摆渡,对船户们来说是巨大付出。为此,泰州行政区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注意工作方法,制定了《关于一线渡江船只工资及民工供给的通知》《补充通知》《船工伤亡优抚条例》,对所有支前船工配给大米、发放工资,对支前船工和提供用于向导、联络、指挥的小渔船的船户发放生活补助,对一线渡口人员发给犒赏金,充分调动了群众租借船只、踊跃支前的积极性。各级党政组织坚持把工作做到最基层,把政策宣传到群众心坎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设在靖江的长江工委,把工作做到了更远的地方,通过各种关系和方式到洪泽湖、高宝湖、里下河、大运河沿线动员渔民、船夫,两个多月时间,争取到1783条船加入渡江支前。

对于数量稀少、难以征集,而渡江大军又必不可少的大型辎重船只,泰州方面决定以城北老渔行等地为基地组织制造。当时缺少木料,造船工人和周围百姓纷纷拿出家中的木料,甚至门板、床板,有些老人还捐出了自己的“寿材”。一位绰号为“姜太公”的年轻造船工人,更是捐出了打结婚家具用的木材。他还表示:“不打倒蒋介石,决不结婚!”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尚未结婚的小伙子,在一次敌机轰炸中,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筹集、制造船只的同时,泰州地区还广泛招募渔民、船工。渡江支前中,共组织各类船只1.1万余条,其中参与运送大军渡江的船只3000余条;招募、调配渔民、船工骨干4000余人。广大船工在枪林弹雨中奋楫向前,百里江面上出现了许多父子船、兄弟船、夫妻船,甚至祖孙船,父子、兄弟、夫妻争相渡江、踊跃支前的场面感人至深。1949年首发于《新华日报》的摄影作品《我送亲人过大江》中,照片主人公——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坚毅的青春背影,成为渡江支前船工最真实生动的写照。船主颜建发是颜红英的父亲,船上还有颜红英的妹妹颜根兄。颜建发一家以船为生,在泰州沿江跑运输。渡江战役期间,他们的船随泰州60多条船一起调配扬中地区,父亲掌舵,两个女儿摇橹,全力运送解放军渡江作战,一家人荣立二等功。

大批船(民)工英模也不断涌现,如靖江的严声甫、田士章,泰兴的丁光田、秦长贵,泰县的王永才,兴化的徐锦通、孙裕和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渡江战役中,泰州地区共885人立功受奖,其中特等船工英雄4人、特等功臣21人、一等功36人,33名民工英勇牺牲。他们的功绩,将被永远铭记。

练兵助战集众志

参与渡江作战的三野指战员大多数来自北方,不熟水性,是典型的“旱鸭子”,部分战士对“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的长江充满畏惧。为此,渔民、船工当起了老师,帮助指战员们开展水上练兵,克服对水的恐惧,教会他们掌舵、撑篙、划桨、摇橹、扯篷、游泳、潜水和负重渡江等本领,一批批战士由“山里猛虎”变为“水上蛟龙”。适应了“水”,还要适应“船”。在渔民、船工们的辅导下,战士们逐步熟练掌握“船性”,摆脱晕船的困扰,不仅能在狂风巨浪中站立、行走,还能完成水上射击、抢岸登陆等军事作业。

渔民、船工们还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他们协助战士们训练的同时,还探索研究出许多水上作战新“武器”和技能,如:用芦苇扎成三角形或橄榄型的救生圈;将吹了气的猪膀胱绑在腰间当救生衣;扎制10米多长、4米多宽的木排,装上引擎,垒起棉花胎,架上轻重武器,便制成了“水上土炮艇”等等。

渡江战役中最重要的发明,当属靖江船工创造的“半帆待命法”。渡江船只大多为帆船,驾驶帆船最费时的便是“升帆”,当时夜间行船没有充足照明,帆绳乱了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整理,从而影响渡江速度。为此,一位有经验的船工提出,在帆船待命时,可把船帆预先升上一半,以稳住帆船为度;一旦接到渡江命令,只需用力一拉,便可“满帆”进发。“半帆待命法”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第23军69师207团两个突击营1000余人,运用此战术,仅16分钟就横渡长江,顺利登岸。

1949年9月,陶勇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的团以上干部渡江总结大会上,称赞“半帆待命”战术是一项重大创造。三野司令员陈毅高度评价渔民、船工们在渡江准备与水上练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这次坚韧卓绝的渡江准备,把北方人变成了南方人,把陆军变成了水军,把浩荡长江变成了平阳大道。这是奇迹。这些都是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研究的结果,是他们智慧与血汗的结晶。”

泰州地区的渡江支前历时5个月,参加支前的群众约59万人,超过当地社会劳动力的一半。泰州人民的渡江支前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如一人”所焕发出的力量无坚不摧、一往无前。今天,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发扬渡江支前的优良传统,踔厉奋发,勇往直前,为强国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